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近日,一则来自亚马逊的官方通知在跨境电商圈掀起波澜,平台将按季度向中国税务机关报送中国卖家的身份与收入信息。
这意味着,随着10月31日平台涉税信息报送截止日的临近,平台和税务机关的数据将直接打通,电商税务已经全面进入强监管时代。无论是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国内互联网平台,还是亚马逊、速卖通、SHEIN等跨境电商平台,均在涉税信息报送的覆盖范围,未来平台、商家、主播都将纳入“数据透明”体系。
据税务部门相关披露,截至10月15日,已有6654家境内外平台报送了平台自身的基本信息,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涉税信息的平台数量已达4100多家,超过应报送平台总数的六成。
“近期,电商卖家群体关于财税合规的咨询激增,大中小型各类体量的卖家都有。”一位财税从业者告诉界面新闻,大卖家想了解如何继续合规降险、利润最大化,更多中小卖家则是一直缺乏合规的财务体系。
过去十年,中国电商与直播行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在流量红利的黄金期,无数创业者借助平台东风快速崛起,创造了不少财富神话。然而,围绕行业税收监管的"灰色地带"却长期存在。

与线下的实体店铺相比,电商经营具有天然的隐蔽性。传统商业环境下,税务部门主要依靠"以票控税"的方式掌握企业经营情况,但是在电商领域,大量普通消费者的交易并不开具发票,这也让其真实销售额成“迷”。
而在跨境电商行业,这种灰色经营表现得更为复杂。一些卖家通过境外主体注册店铺、个人账户收款、拆分业务主体等方式,使得资金流和业务流更加隐蔽。一位电商从业者告诉界面新闻,“过去行业里确实存在各种避税操作,比如年营收在300万以内的中小卖家,可以拆分成多个公司主体和多个营业执照就可以避税。"类似的手段,也几乎成了部分卖家维持利润空间的潜规则。
今年6月,《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正式发布,首次要求所有互联网平台企业需要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身份信息及收入信息。平台上的卖家、主播信息都会进入税务系统的视野,10月份是首次报送期,过去依靠信息不对称的"避税红利"正在迅速消失。
以亚马逊的平台报表为例,报送内容覆盖两类核心信息,一是卖家身份信息,包括店铺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二是卖家财务数据,包括涉及交易数量、收入信息、退款总额、净收入,以及支付给平台的佣金与服务费等。如果平台和商家包税信息不一致,就会触发预警。
长期隐匿收入的群体将率先受到影响,比如不申报网店流水、直播收入的群体。国家税务总局已经披露多个相关处罚案例,网店、直播带货主播通过个人账户收款来隐匿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申报。
近日,抖音账号粉丝量935万的网红“小影夫妇”因偷税行为被广东省佛山市税务局稽查局依法查处,合计追缴税费约1782万元、罚款597万元,总额超过2300万元。自2021年国家对文娱领域开展税收综合治理以来,已有多名网络主播、明星艺人因偷逃税被追缴、罚款甚至封禁账号。
此外,大量刷单、无仓储发货的一件代发、采购不开发票等等这些曾经普遍存在的电商操作套路,以及依赖税务套利的卖家都将迎来退场,平台生态也可能会经历一轮洗牌。
在跨境电商领域,“双清包税”的货代合作模式以其低价吸引从业目光,但其中暗含一些采取买单报关、低报货值的违规风险。去年深圳市大鹏口岸拦下一批申报为“肥皂”的出口货物,但开箱后发现其中包含更高货值的美妆、个护用品,最终海关以“申报不实+应报检未报检”开出19.6万元罚单。
对于普通商家而言,合规程度也在提高。上述电商从业者告诉界面新闻,“我们一直是规上企业,都有在正常纳税,但现在数据同步之后,相当于合规要求严格了,连一点空隙空间都没有了,以前我们可以按照80%-90%的程度报税的话,现在基本就要按100%来做了,利润空间进一步挤压。”

尽管新规落地将带来短期阵痛,但更多商家看到,其对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是利好。“今天监管升级之后,那些一直不合规、长期避税打价格战的卖家就会迎来退场,其实相当于释放了市场空间,打击内卷,更有利于长久经营模式的公司发展。”一位跨境电商卖家向界面新闻表示,“做海外市场,即便是加上税收成本,中国供应链能力依旧在全球具有成本优势。”
界面新闻了解到,针对跨境电商,近期有服务商在推注册香港公司业务,“香港卖家算中国卖家,但不算境内卖家,因此不会纳入本次的数据传输,现在有很多人准备把店铺换成香港公司。”一位相关服务商告诉界面新闻,香港企业税率低至8.25%,海外利润免税政策以及无外汇管制的优势,都可大幅降低税务成本,优化资金流转。
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被忽略的风险。首先香港公司需具备实质经营,非空壳公司,此外商家需要同时维护境内和香港两套公司的财税合规,管理成本增加,如果未来商家与平台产生纠纷,在香港进行法律诉讼的相关费用也会相当昂贵。
面对不可逆转的合规趋势,电商卖家该如何应对?要建起定期对账机制,同时合规经营,当所有卖家都在同一规则之下竞争,企业的比拼将回归到产品创新、品牌建设、供应链管理和客户服务等价值维度。数据透明时代,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