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中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储备的紧迫性前所未有。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企业普遍面临高投入、长周期与高风险特征,对资本的耐心和韧性提出更高要求。如何让养老金这一长期资本与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有效衔接,成为金融与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10月28日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以全球视野共筑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论坛上,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希良表示,构建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必须坚持服务大局,养老金融汇聚规模庞大、期限超长的稳定养老资金,必须统筹兼顾保值增值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双重使命。这就需要积极引导养老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养老资金保值增值的良性循环。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王文灵亦指出,在“十五五”战略任务中,新的五年,科技创新之力将势不可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养老金融要积极关注新技术,拥抱新机遇,通过发挥养老金耐心资本的优势,丰富养老金投资组合,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在王文灵看来,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都是科技革命与金融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养老金融要根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呈现的要素结构变迁、资本需求深化和技术迭代加速的特点,在满足自身风险收益特征的前提下,实现金融供给与科技需求的同频共振。
尽管科技创新领域具备较高的长期回报潜力,但其高投入、高不确定性的特征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敞口。对于以安全稳健为首要目标的养老金而言,如何在保障资产安全与追求长期收益之间取得平衡,成为现实难题。
王文灵对此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估值体系重构,从定价、资产、财务资本到运营价值的战略资本。传统金融估值体系建立在资产权属清晰,价值变动相对稳定、结合预测的前提下。然而当数据算法等无形资产取代厂房机器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时,如何为这些无形资产实现有效的确权以定价,从而将数据与算法这些模糊的权利转化为可交易、可定价、可追溯的金融资产。
二是时间维度的延伸,养老金要实现从周期资本向跨周期的耐心资本转变,就要重塑长期投资价值曲线,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延长投资视野。
三是重绘风险图谱,从关注波动的方差管理到覆盖全流程的动态风险管控。实现风险管理从对价格短期波动的过度关注,转向对价值长期实现的前瞻性管理。这就要求建立一套贯穿资产配置,同时执行同步管理,全链条的生命周期动态风险管控体系。
中国人寿集团首席投资官,养老险公司董事长王军辉指出,推动传统“储蓄养老”旧模式转型升级到“投资养老”新范式,养老金管理行业需要进一步升级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具体来讲可以从三个层面发力:一是做客户全生命周期的“陪伴者”,二是做市场增量共创的“同行者”,三是做银发经济繁荣的“促进者”,真正成为个人终身幸福的坚实支撑、市场发展的关键力量和银发经济繁荣的重要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