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行业的公众舆论场中,“科技与狠活”“预制菜”等话题一直成为讨论核心。这也折射出一个如今消费者的需求转变——人们不再仅关注食品好不好吃,并开始关注“它是怎么做出来的”。
当消费者频繁在社交平台上晒配料表并相互讨论时,他们对“干净透明”和“无添加”的追求,早已从情绪化表达,演变成一场消费品市场变革。
这种变化同样在调味品行业发生。酱油,作为餐桌上最常见的基础调味品,长期以来是标准化的成熟品类。然而,在消费观念更新、政策导向和供应链技术升级的多重推动下,这个传统行业也正迎来新一轮迭代。
在配料干净这一新赛道上的引领者千禾味业,再次曾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
10月31日,千禾味业在四川省眉山市举行了产品焕新暨清洁标签产品0级认证发布会。
在会上,该品牌宣布其千禾0系列酱油酿造仅使用4种、5种及其他食品配料,配料干净无添加,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现场审核、抽样检测和跟踪审核,荣获中国调味品行业首个清洁标签产品0级认证。此外,你或许已经在货架上看到了千禾味业产品的包装焕新——它成为行业首家将配料表放置在包装正面,清晰标示酿造所用配料的品牌。
千禾味业正在以“配料干净”和“清洁标签”双重标准,推动中国调味品行业的健康创新。它的一系列动作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随着新国标实施、食品添加剂“双减”政策落地,以及信息透明化的社会共识形成,配料干净正在成为酱油赛道未来的竞争高地。
让酱油成分干净且看得懂
要读懂这一信号,先从“清洁标签(Clean Label)”入手。清洁标签理念源自欧美食品工业,它要求配料表简洁可读、拒绝人工添加,并强调加工工艺的自然与透明。
简单来说,它要求成分表具有“可读性”与“亲和性”,例如,使用“苹果泥”作为甜味剂和保湿剂,而非“果葡糖浆”和“丙二醇”。此外,“无人工”也是关键,“清洁标签”要求拒绝人工合成色素、香精、防腐剂和甜味剂——从核心意义来看,清洁标签的深层逻辑是超越“无添加”的全面透明。
市场研究机构英敏特(Mintel)的调查则显示,86%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希望看到更简单易懂的配料表。由此可见,中国消费者对于清洁标签食品的接受度很高,认为这是更安全健康的选择。
目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将清洁标签等级分为两个等级:0级清洁标签和I级清洁标签。0级清洁标签的产品标签配料中,不含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食品用天然香料除外),加工过程不能人为添加和带入添加剂——千禾0系列酱油此次获得“清洁标签产品0级认证”,则是最高等级的认证。

事实上,在欧美市场,清洁标签已成为食品工业的“隐性门槛”。例如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早已将其作为衡量食品工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而在中国,这一理念过去更多停留在高端乳制品、婴配粉和植物基食品领域,尚未在传统发酵行业实现落地。
因此,千禾味业的“0级认证”的突破意义在一,它不只是一次企业层面的升级,而是中国调味品行业与国际食品工业标准接轨的标志性事件。
千禾味业的突破不仅仅在于清洁标签,在如今的消费品赛道,清洁标签与食品添加剂“双减”倡议、预包装食品标签新国标的落地同频共振,逐渐成为政策引导下的产业共识。
换句话说,配料干净正从一个不可逆的市场趋势。对于调味品行业而言,这一转向意味着新的标准体系正在重建,安全、真实和透明正为不同品牌竞争的底层逻辑。
在这一维度上,千禾味业率先于2025年9月启动了产品包装的全面焕新。与传统酱油“信息隐藏式”包装不同,千禾味业首次将配料表移至包装正面,以醒目、简洁的形式直接标注水、大豆、小麦、盐、白砂糖等4种、5种及其他食品配料。这样的设计让消费者不再需要“翻瓶找信息”,而是可以一眼读懂酱油的成分结构。

这一变化看似细微,实则解决了当前消费者最敏感的痛点,避开“配料表陷阱”。这种主动的信息公开,不仅符合清洁标签和新国标的监管导向,也使“看得懂的酱油”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的品质判断标准。
攻破配料干净酱油的“三座大山”
一张标签背后的变化,事实上是一场系统性技术挑战。清洁标签和配料干净意味着绝对的零添加,而这就要求品牌同时攻克三大难题:风味、防腐、品控。而这三者恰恰构成了传统酱油工业的“安全区”。
长期以来,酱油分为“有添加”和“零添加”两大品类。前者是当下市场的主流。
有添加酱油的发酵周期通常仅需两三个月,品牌可以通过味精、呈味核苷酸、焦糖色、山梨酸钾等添加剂来稳定风味、提升鲜度、延长保质期,“通过配方弥补工艺”的模式成为行业普遍选择。这种路径虽然效率高,却牺牲了酿造的自然性和透明度,也让酿造品行业在消费者信任重建的周期里,面临更大的健康度压力。
相比之下,零添加酱油依靠天然配料的发酵来实现风味积累,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这使得发酵周期必须足期——比如180天、280天,380天。相比有添加酱油,这种更长的时间意味着更高的固定资产投入、更大的设备折旧与仓储压力,也意味着更长的资金占用周期。对于酱油品牌而言,这既是技术挑战,也是长期主义的考验。
在现代食品工业的视角下,酱油酿造早已不只是“食品加工”,而是一门现代生物工程科学,其复杂度与制药工艺相近——控制变量、反应过程、菌种管理,均需依托精准的技术体系。
而千禾味业的破解办法则是重构整条产业链。
它从菌种、用水、制曲、发酵,到全流程智能监控体系,形成一套以科研为支撑的现代生物工程系统。
千禾味业依托岷江与青衣江交汇处独特的微生态环境,结合自研的“千禾酱曲”,通过智能恒温发酵系统和二次发酵工艺实现足期酿造;此外,其特殊的不锈钢恒温发酵罐使得简单的配料依旧能释放出丰富的氨基酸与酱香物质。它还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上百个传感器实时监控发酵指标,用数据取代了老师傅的“眼看、鼻闻、口尝”,减少人为差错和风险带入。
在保鲜环节,千禾味业通过超滤膜分离技术,实现高温瞬时灭菌。这种技术通常使用在乳制品领域,洁净度达到千级,因此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保障酱油产品的稳定性。
这些看似技术细节的背后是这家公司长周期、重资产的投入。自上市以来,千禾味业累计研发投入超4亿元;2018年—2024年期间,它的研发费用率约3%,在传统酿造行业中属于高水平。此外,千禾味业拥有130项专利,在菌种方面的专利超过20项。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做到真正配料干净的同时,千禾味业还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
2025年5月,千禾味业年产60万吨智能制造项目二期投产后,总产能将达120万吨,自动化率超过80%。这意味着千禾味业已经将配料干净酱油的生产效率与成本控制拉回主流区间,实现了从小众高价到规模普及的转变。
配料干净酱油市场扩容,千禾领跑
从整体上看,配料干净酱油的技术突破,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就,也折射出整个行业的结构性变动。
根据益普索(Ipsos)发布的最新报告,2024年中国“配料干净酱油”市场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8%,预计未来三年将占品质酱油市场的63.9%。2025年,千禾味业在这一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已达到50.1%。而在配料干净酱油消费普及的市场拐点的趋势助推下,千禾味业营收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28%,在行业头部品牌中增速最快,且拉开了较大差距。
由此来看,配料干净正在成为行业新的增长引擎。
此外,国家标准的更新也在推动产业同步升级。新版《酱油质量通则》《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明确提出“减量、减品种”的方向,引导企业回归天然原料和物理加工。
与此同时,渠道端的变革也在重塑行业版图。大型商超正在向“山姆模式”和“胖东来模式”靠拢,从追求铺货数量转向经营品质,中高端调味品获得更优的陈列位置与营销资源。即时零售与前置仓渠道的兴起,也降低了单品价格敏感度——凑单免运费的消费习惯,使得消费者更容易选择品质更高、标签更清晰的产品。换言之,渠道结构的升级,正为配料干净酱油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如今,政策、技术与消费认知的三重叠加,使得这一趋势具备了结构性、长期性的确定性。
但在酱油赛道中,该产业的旧有产能已难以匹配消费者的新需求。当前的中国酱油产能,仍有相当比例集中在“有添加”体系,技术含量低、设备老化、发酵周期短。它们可以满足基本的风味需求,却无法支撑消费者对健康和干净的品质需求。
而千禾味业凭借在智能制造、菌种研发和供应链透明化方面的长期投入,置身于这一周期交汇点的前列。
它的产能不仅符合新国标要求,更能满足消费者对配料干净的认知升级。当行业旧产能在新周期中被动调整时,千禾味业的先进产能,正成为新的行业基准。
而在这背后,它也向全行业透露出一个信号:配料干净已经不只是一个消费趋势,而是酱油行业正在经历的结构性重组。在这样的周期切换中,旧有的低成本产能被逐步淘汰,而那些能够以科研创新和高效供应链为支撑的品牌,正获得新的增长空间。










